說明:「情困男子在長洲度假屋燒炭自殺,倒斃牀上。警員封鎖現場調查後相信事件無可疑。 」

馮國良攝
明報 2010.05.04

前陣子在Facebook上流傳一套某香港大報在十多年前的電視廣告,片中所見年青的突發組記者抵達車禍現場後英姿煥發從電單車上跳出來,拿著相機左拍右拍,爬高訓地,忽然間又收到新Call,他頭也不回駕著電單車再上征途好不瀟灑,這時警察才剛到現場,一段廣告片道出當時突發記者的生活。
突發記者的性質與一般傳媒工作分工有異,從編制上分為「外勤」及「寫手」。顧名思義,「外勤」即為外出採訪和拍攝的記者,「寫手」則為坐在辦公室收料寫稿的人。自從警方轉用數碼通訊系統後,突發記者不能聽台派人採訪,只好依靠警方的新聞發佈和救護車的通訊系統,突發組的人手編制已經從高峰回落,而記者監督社會新聞的能力大減,數月前記者協會公佈一個警察發放突發新聞消息的調查,幾乎所有涉及名人的意外也沒有公佈。而明年七月,救護車的通訊系統亦會轉為數碼通訊系統,屆時突發記者將失去途徑去接收突發事,有傳媒機構開始要求突發「外勤」和「寫手」合而為一,但「外勤」學歷不高,短時間難以轉型,而傳媒機構亦樂於減少支出,聘請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取代他們的工作。除此近年網上新聞興起,拍攝多媒體新聞已成為多間大型報紙的重要發展方向,左手?DV,右手?相機已經見怪不怪,最難為的當然亦是突發記者,他們在人手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大幅增加工作量,而傳媒老闆只求有聲有畫,視新聞圖片和影片成為報導的配菜,結果只會使兩者質素日趨下降,更會影響採訪的時間,最後直接影響文字稿件的內容。
重回正題,明報記者馮國良這張照片,左右接近均稱,第一印象落在警察身上,而警察的視角再將焦點引出左面房間仲出床邊的一雙腳。牆壁巧妙將死者的劍部遮擋,保留私隱之如亦可以美化構圖,亦帶出懸疑感使人有瞭解事件的衝動。
我不是先知,但我可以肯定以往報紙的皇牌突發新聞,只能成為明日黃花,網上短片中突發記者生活亦只可以搬入香港歷史博物館。


點評:簫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