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宇翔攝 2010.08.27 經濟日報

說明:「香港昨天為哀悼日,在金紫荊廣場舉行下半旗儀式,特首曾蔭權率領一眾官員,參加默哀儀式,其間也不禁流淚。」

 

(中)梁祖彝攝 2010.08.27 文匯報

說明:「香港昨日舉行莊嚴肅穆的下半旗默哀儀式,表達哀思。」


(下)李紹昌攝 2010.08.27 明報

說明:「半降的國旗、區旗下,數百港人在金紫荊廣場向8個不幸犧牲的同胞致以最後祝福,小女孩亦舉起小手,向著遠方敬禮。」

 

 

  新聞圖片的功能到底是否交代事實一直是不斷被討論的話題,有人說是有人反對。以自己的處境來說,這些討論經常發生在自己與行家、朋友當中,甚至因此對報章刊登照片的口味、取態作出質疑。不能否認的是,新聞圖片應該要包含新聞元素,當然新聞性的比例在圖片中會有多與少之分。在抓到新聞點之後,攝影記者就可以按著自已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認識,從而分析、判斷,衡量用甚麼樣的影像語言、符號來表達新聞事件。攝記與攝記的圖片之不同,就體驗在每個人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個人口味、甚至他運用的影像修辭之不同上面。 

  要表達悲傷,經濟日報林宇翔的相片捕捉特首抹眼淚的一刻,與及一眾高官的表情,最直接地令人得到悲傷的訊息。 

  文匯報梁祖彝則棄人取景,整齊列隊的警員脫下警帽,低頭默哀,配上中間升至一半的國旗區旗,氣氛肅穆沉重,悲慘之情盡在不言中。 

  明報李紹昌的觀察很特別,也很叫人窩心,小朋友未必知道大人們齊集廣場的目的,但她仍舉起那小小的向遠方致敬,為同胞留下最後祝福。

  同一個場景,觀察與拍攝角度縱使不同,但卻是在傳遞同一個訊息。這裡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他們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現場氣氛轉化圖片,解讀的程序留給讀者。

 

 
點評:何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