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ion2 收集了更多會員作品,希望能夠更完整地記錄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持續逾月,攝影記者每天都在前線記錄運動的發展。為此,協會特別將作品製成 SlideShow,並會不時更新,直至運動完結。
Version2 收集了更多會員作品,希望能夠更完整地記錄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持續逾月,攝影記者每天都在前線記錄運動的發展。為此,協會特別將作品製成 SlideShow,並會不時更新,直至運動完結。
「由於先前影片出現技術問題,現再次上傳, 多謝各位支持!
Ver2 現正努力製作中,將會盡快更新。」
《雨傘運動》持續逾月,攝影記者每天都在前線記錄運動的發展。
為此,協會特別將作品製成 SlideShow,並會不時更新,直至運動完結。
也許你都有習慣在餐前先拍攝照片,再放上Facebook與朋友分享,偶然又拿出來回味一下。但拍攝方式往往千篇一律,這樣好像太無個性吧?最近澳洲美食攝影師Natalie Boog拍攝了一輯別開生面的食物照片,也許可以給大家參考下,想想還有什麼新方法可以拍攝食物。
我爸爸的最後幾天
2002年9月,我的父親離開了人世。
在醫院裡陪伴他的最後幾天,看著他病情逐漸惡化,意識日漸模糊,我才發現以攝影為職業的我,居然沒有好好的幫自己的爸爸拍張照。隨手用著包包裡的定焦小相機與幾卷底片,紀錄下爸爸最後的身影,也思索著生命的歷程,回憶著父親陪伴下的成長過程。
有人說,攝影記者是「旁觀他人痛苦」的工作,這組照片算是一段審視自我哀傷的過程。每按下一次快門,心裡的情緒都在糾結與翻騰,紀錄下的不止是我爸爸的最後幾天,更是那段日子的內心情感吧。
[Not a valid template]
印度初體驗
圖、文:楊德銘
印度是一直我很想體驗的地方,早已聽聞過各種關於印度的名詞和形容詞:泰姬陵、恆河、咖喱、Sari、種姓制度、印度教、貧富懸殊、恐怖襲擊、牛、蒸餾水、骯髒、性騷擾、Bollywood、甘地、德蘭修女、少年Pi、濕婆神。今次出席在倫敦認識的印度女同學婚禮,更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在四天奢華的新德里婚宴和慶典過後,迎來的是約一星期的自助旅遊,從新德里(New Delhi)出發,先後坐通宵火車和私家車經過阿格拉(Agra)、瓦拉納西(Varanasi)及恆河,再到齋浦爾(Jaipur)和焦特布爾(Jodhpur)。在各種豐富色彩和奇幻宗教的奪目後,是一輪人情冷暖、貧富懸殊和衛生參差的洗禮,這幾乎是旅行印度的必然經歷。
Text :何雪瑩
Photo:王嘉豪、何柏基、Manson Wong、梁偉榮、高仲明
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科技改變了時間的長度,早上的新聞,經網絡傳播,下午已是舊聞。發生的事很多,知道的東西也多。記憶卻像手心上的沙子,捉不緊,留不住。
翻看舊報,整理2012年:反國民教育、689當選、南丫島海難、僭建門上下集、貪曾,茶餘飯後,嬉笑怒罵,扣人心弦。「我城」的說法也許有點彆扭和坐井觀天,拒絕將身份認同拓展至深圳河以北。誠如一位前輩所言,中共愈來愈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著急,愈發將心繫家國植入每個人腦中,香港人感覺愈疏離;他說港人對大陸的觀感有如遠房親戚,新一代尤甚,即便聲援李旺陽亦如是,沒有血脈相連的道德力量將香港和大陸綑綁在一起。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覺得自己食緊花生。
圖輯: 何柏基-《在手機與相機之間》
攝影師何柏基以手機拍攝黑白照,自我探討手機與相機之間的關係和情感。智能手機內置拍攝功能,一般稱為手機內置相機鏡頭/功能,嚴格來說不能稱為一部相機,只是將拍攝照片的功能附加在手提電話上,羅輯上也不能稱為相機。但兩者拍攝出來的都是照片時,相信關心相機與手機之間會存在著什麼空間的人不多,可能手機的普及與容易操作而改變了大家的拍攝習慣,還是攝影師只歡愛用影相機。
圖輯: 小丁 -《Sculpting in Time 雕刻時間》
獻給 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
Tribute to Forever Tarkovsky Club
“No ‘dead’ object – table, chair, glass – taken in a frame in isolation from everything else, can be presented as it were outside passing time, as if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n absence of time.” Tarkovsky, Andrei. Sculpting in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Cinema, (tr. Kitty Hunter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