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菲律賓人質事件是一場悲劇。那一夜的電視直播,以及誤傳全部人質已死的一刻,依然震憾猶新。我再次在網上觀看另一夜在機場的迎接靈柩儀式,即使整項安排有點造作和讓人難堪,但面對領隊謝廷駿的媽媽在兒子靈柩前悲慟痛哭,我依然傷感莫名,總無法冷靜隨便
「這只是一場傳媒騷」而已: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痛失了至愛,他們的淚水和傷痛,我們可以領略多少?我們可以憤怒多少?但新聞過後,我們又剩下多少理性和關注?傷者和死者家屬活得如何?菲律賓人又活得如何?這不只是一場死傷了香港人的悲劇,也是菲律賓這國家的長久悲劇:貧窮、貪、腐敗。除了一連數天聳動的新聞和影像外,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消極的憤怒轉化成理性的分析?我們有沒有嘗試把短暫的悲傷轉化成更長久廣泛的關注?

我想起資深紀實攝影師秦偉的照片《在天堂之下》(http://www.chunwaiphoto.com)。這項計劃拍攝菲律賓馬尼拉部份家庭,因嚴重貧困而無家可歸,竟居住在當地公共墳場裡。秦偉花了不少時間了解問題的根源,指出殖民統治和土地分配不均造成今日的狀況。透過他的照片,我們了解菲律賓貧困的程度,以及揭示了當地人生活的狀況。更難得的,是他組織了一些醫生朋友,一起到墳場為居民檢和提供治療。紀實攝影作為一種揭示和關注的傳統,期望大眾看到照片後能有所行動,聽這已是一種神話了。真的嗎?如果把秦偉的《在天堂之下》作為菲律賓人質協的對應和參照,我們能得到一點發嗎?還是最終只流於「雙重的悲傷」?

我的同伴總為「每周佳作」初選出不少出色的新聞攝影作品,今次也不例外。他們選了不同報章「迎接靈柩儀式」的照片,大部份是謝廷駿媽媽和家人哀的畫面,只是拍攝位置、人物動靜和表情略有不同。眼看十多張來自不同報章卻來自同一場景的傷心照片,實在很難仍抱著「比拼」的態度來談談冠軍誰屬;姑且批評我的軟弱無能和缺乏理性,不專業且扮道德高尚,但只要幻想落筆去比較哪張照片的媽媽哭得更厲害,哪張照片的人物鋪排和構圖更細緻,心裡還是有點過意不去。或者,其實根本沒有一張特別突出,每一張都如此平實無華,每一張都如此感染人心,人物左一點和右一點又有何關係?動作多一點和少一點又跟我何干?他們正為喪失親人而哀痛,你看到嗎?我們看到嗎?

又或者,如果有另一張完全不同角度或光線或氣氛的好照片,我又不會同一番話。

但無論如何,感謝各攝影記者和紀實攝影師,讓我們看到世間的悲與喜。你們不同崗位不同角度不同時刻的捕捉,嘗試湊合了凡塵的不同面向,即使俗世是如此艱澀難懂,如此複雜多變。在此,我不想張貼這張儀式的照片了,就留它一片黑色長方形吧。


點評:Paul 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