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焦點 2011」新聞攝影比賽評審摘要

 

文:Paul Yeung

前言:

 

應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之邀,小弟出席旁聽「前線.焦點 2011」新聞攝影比賽的評審過程,並擔任紀錄和訪問的工作。此文為綜合當日評審過程及訪問後,抽取認為對新聞攝影行業有意思的要點,以作報告。

 

個人一直認為這類新聞攝影比賽,七位評審的背景、閱歷、喜好、對新聞及攝影的認識等因素,必然影響比賽結果,很難有絕對的客觀準則。因此誰勝誰負不應該是比賽唯一的重點(呢一句聽到就要「嘘」,有邊個參加比賽唔想驘?除左某某大國的羽毛球隊),評審照片的過程才更具長遠意義。

 

對於評審的名單和制度,即使業內有人覺得需要改善,也不應失去「評審討論」的部份,一方面(功利來說)有時可讓行家知道勝負的原因(有時其實真係冇咩特別原因);更重要的,是從討論過程中,了解行業內外不同的人如何閱讀新聞照片和影象,如何理解不同圖片組別的定義和要求,如何分析新聞攝影這份專業和發展……。當這些討論化成文字、聲音或影象保存下來,累積成可供參考的資料,對業界、教育界和大眾或有所裨益亦未可知(好明顯係一廂情願!)。問題是如何把這些資訊保留、整理再傳達給受眾,這也是小弟今次的角色,將來各位如有更好的方法或建議,歡迎向HKPPA提供好點子。

 

以下是報告正文,希望能盡量以客觀的方式表達各項要點。部份內容可能會較著重某些照片,還請見諒。報告的目的是期望互相切磋學習,不論輸蠃高低,只求引起討論,歡迎賜教。

 

A) 個別評審選擇照片的概略標準

﹣攝影記者應講求「眼力」和「觀察」來為世界發掘新的意義,多於用什麼相機拍攝

﹣照片應耐看,具歷史參考價值,例如想像五年後,照片是否仍有它的可觀性

﹣切忌陳腔濫調及俗套,例如「陳日君沉思」、「警民衝突場面」

﹣具獨特性的照片,能吸引讀者目光,給時間慢慢發掘影象中的細節或意味

 

B) 評審對個別組別的評價與要求

1) 突發新聞組:

﹣部份評審認為今年參加突發新聞組的照片較弱,感覺似靜態新聞的照片,形容突發新聞好像已變成「靜態新聞中突然發生的事」。也有評審提出兩個可能的原因:1)很少突發記者參加比賽;2)警方轉用數碼化通訊後,削弱了前線記者拍攝突發新聞的機會。

2) 體育組:

﹣有評審提出拍攝體育照片,最重要應能拍出競賽中的「體育精神」(Sportsmanship),即是在一場公平競賽下,運動員能盡自己最大的實力來爭取勝利,但今年能表現「體育精神」的體育照片卻不多。冠軍得奨作品中的傷殘游泳健將最能表現這種精神。

﹣有評審同意,專業數碼相機科技越來越先進,要捕捉運動的瞬間已不太難,所以選擇照片時也不太強調捕捉動作那一類,反而如何表現「體育精神」才更關鍵。

﹣有評審則質疑部份打燈的運動員照片,是否屬於體育照片。

3) 圖片故事組:

﹣部份評審認為今年的圖片故事組水平特別高,表達手法和題材也多樣化。

﹣有評審則指部份題材的照片形式過於熟口熟面,例如籠屋這類題材,多年來依然沒有好的影象,甚感可惜。

﹣歸納評審對圖片故事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a)  該故事或事件,需要用一輯照片才能說明得好

b)  照片內容不應重複

c)  照片的排序應有邏輯或關聯

d)  攝影師帶有不同的觀點或新眼光

e)  照片具統一風格

f)   照片與照片之間有空間(SPACING)或狀態或節奏

g)  照片數量不能太少

h)  個別照片的質素未必對整體有影響

i)  具整體敍事的能力

j)  圖輯應有加強認知某件事(ENPOWER)的作用

k)  該故事或事件的獨特性

l)  圖輯應具反思空間

 

C圖片說明、文字、影象與讀者

關於圖片說明、文字、影象和讀者之間的關係,評審曾就個別照片而展開討論。

﹣有評審指出如果要讀圖片說明才能理解的照片,是不好的照片。例如突發新聞「盲搶鹽」一圖,單看影象無法交代他們搶的正是鹽,若給外國讀者閱讀,無法了解內容。

﹣有評審則指新聞照片總要配合圖片說明來交代事件,影象有時無法一一清楚說明「時、地、人」等背後元素。

﹣另有評審指「盲搶鹽」事件中的「鹽」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照片能反映社會的一種憂慮的氣氛。因此人物表情才是值得留意的部份。

﹣有評審認為新聞照片對讀者有個要求,便是讀者需要對社會有基本的了解,它不能像荷里活電影一樣,每個人很簡單直接地便能明白照片內容。讀者無知本來與攝影師無關,媒體不用太遷就讀者。

﹣有評審認為文字和影象應該相輔相成,照片本身先要能吸引讀者的注意,然後再以圖片說明來解答照片中無法交代的事情,這本身便是一個很滿足的閱讀過程。例如圖片故事的「流浪貓」圖輯。

﹣也有評審表示,如果要以照片中的文字來交代事件,例如示威橫額的文字,是很差的照片。

 

D)新聞攝影道德

1)獵奇眼光:

﹣有評審表示有參賽的圖片故事具獵奇眼光,照片過於強調發育不全的人物怪模樣,突出他們出人意表的動作和表情,給大眾一種少見而「好得意」的感覺。好像當年大英帝國國民見到南美土著一樣,覺得好新奇而去拍攝他們。從照片中,攝影師也表現出一種好強烈的優越感。

﹣有評審指比較負責任的視點,是把他們看待成平常人一樣,把握他們更深入的情感和性格特徵等,這才更顯珍貴。

2)對被攝者的影響:

﹣有評審表示擔心人物組的易小玲照片,若從比賽中勝出並展覧,會否有違了被攝者當初被採訪的意願。當時易小玲接受雜誌訪問而應承被拍攝,而照片呈現了她平時不想別人看到的傷口,但她會否認同照片抽離了故事,而放在比賽的語境中,讓傷口可能再一次展現出來呢?

﹣有評審則認為照片應否參賽,責任在攝影記者本人,評判不應因此而考慮排除該照片的資格,反而該集中討論照片的好壞。

﹣有評審指照片能表現出易小玲的勇敢,她無懼表現自已的缺憾,摘下面罩,很直觀而震憾;但同時卻又覺得有點殘忍。

3iPhone攝影的後期問題:

﹣沒有評審質疑iPhone攝影以app(如Instagram)來後期製作問題。有評審指只要不偏離新聞攝影的原則,用什麼器材不重要,這包括:不偏離事實,沒有後期加減元素,不可竄改內容等。

4)影像中的歧視與偏見:

﹣有評審指圖片故事組的「自由行」故事帶點歧視內地人的感覺。如果把這圖輯給內地遊客看,他們可能會覺得攝影師專門找他們的醜態來拍,讓讀者覺得他們好像好粗魯和沒文化。

﹣另有評審指圖輯很具真實性,完全反映社會風氣,表達到很多香港人對內地人的看法。

﹣有評審則指這圖片故事沒有反思空間。



 


贊助商:
(排名不分先後)

Nikon Hong Kong

此網址內一切資料,包括照片與文字,版權屬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及相關新聞機構擁有。
任何人未經版權擁有者同意,不得私自作任何形式的商業用途,違者將遭法律追究。 _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