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finder﹕find a view﹕還香港新聞自由

view finder﹕find a view﹕還香港新聞自由

原文刊2013年8月18日明報

文 何家達 圖:林宇翔、熱血時報、資料圖片

_18PC002_

8月4日有家長組織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舉辦集會,批評林慧思老師與警察爭論執法準則時說了句粗口,引發支持警察與反對警察的兩批市民在街頭對罵。集會中粗口橫飛,兩個陣營的支持者短兵相接,火頭處處,混亂中更有支持警察的集會人士多次推撞《壹週刊》及《明報》攝影記者,而在現場原本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員竟然沒有履行職責,讓人失望。8月11日梁振英出席天水圍地區論壇,場外聚集大批惡形惡相大漢,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下施施然襲擊反對者,在場維持秩序的警員多次目擊事件發生,卻只是待襲擊事件發生後才慢條斯理地分隔雙方,不禁讓人對警隊的執法尺度產生疑問。

筆者曾經任職《明報》攝影記者,最近無意翻看《明報》50周年特刊,找到分別由當時仍是政務司長唐英年,以及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對傳媒的評價與看法。此時讀來別有一番感受。    閱讀全文 view finder﹕find a view﹕還香港新聞自由

什麼人害怕鏡頭  

什麼人害怕鏡頭

(原文刊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一日)

MP20130811

文: 蕭文超  圖:鄧宗弘/明報

【明報專訊】上星期日,攝影記者協會在旺角中僑大廈一間居高臨下的冷氣房,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惡劣環境採訪」的講座。席間探討了泰國紅衫軍示威、土耳其反政府示威和北極絕地採訪的經驗,嘗試探討攝影記者面對子彈、催淚彈、水炮時的應變。諷刺的是,樓下行人專用區的街頭在同一時間出現了另一種惡劣環境。

上千名示威者在火辣辣的街頭短兵相接,夾雜在中間的是一群前線攝影記者。手持錄影機的《壹週刊》攝影記者羅國輝,採訪時多次被人推倒受傷,《明報》攝影記者鄧宗弘則被人拍打鏡頭和掃腳。雖然集會只是短短數小時,但在警察因種種原因不介入保護記者的情況下,記者被激動的群眾包圍和針對,受傷的機會也不會少於在外國面臨的槍林彈雨。根據網上廣傳的片段,兩位同業面對示威者四面八方的挑釁,仍能保持克制,緊守崗位,其專業表現令人動容。

閱讀全文 什麼人害怕鏡頭  

新聞相片內的炸雞

view finderfind a view﹕新聞相片內的炸雞

(原文刊2013年8月4日明報)

0804MP_P2

【明報專訊】韓亞航空在舊金山失事,兩名中國學生死亡,滯留的江山中學師生在經歷生離死別之後,終於在鏡頭下回到學校與守候的家人團聚。但在這樣的災難新聞之中,電視台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畫面:一個個下車的學生,手上都捧住一大桶肯德基炸雞。學生個子不高,令載滿炸雞的彩色大膠桶特別搶眼。這桶炸雞一直緊隨學生出現在隨後畫面,夾雜在哭哭啼啼擁抱回家子女的家長之間,形成了強烈的「怪雞」對比。

事後我做了些資料蒐集,只有零星傳媒有提及炸雞的出現,據報那是當地政府部門為災後學生所準備的。但情況到底是政府善意地用美式炸雞桶來安撫學生,還是有商人借機贊助宣傳,實難以求證。從客觀效果來說,這段片段恍如在災難新聞中加入了一個「植入式廣告」,這類偽裝的宣傳畫面,在電影橋段中並不陌生,但原來也充斥著每天的新聞影像及報紙圖片,問題是攝影記者和讀者有沒有察覺?

閱讀全文 新聞相片內的炸雞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攝影記者被推跌發出聲明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有攝影記者今天於旺角行人專區採訪時被多次推倒受傷作出以下聲明: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今午在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示威中,《壹週刊》攝影記者羅國輝採訪時被示威者阻擋鏡頭並蓄意推倒受傷表示憤慨。

攝影記者的職責是要站在前線,盡量全面採訪每一件社會事件發生的過程,採訪期間遇意外面對危險有時在所難免。惟近日香港演變成肢體衝突之請願示威越來越頻繁,威脅到香港攝影記者的工作安全,令同業們受到不必要的損傷。

本會希望香港每一位巿民行使言論自由賦予之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之人身安全,並強烈要求警方秉公執法,維持治安,讓傳媒可以不受威脅之下確保港人得到適當的知情權。

 

傲慢失落與矯揉造作

編按:文章為會員投稿以回應陽光時務第53期有關文章,內容與觀點不代表本會立場,陽光時務的文章連結如下:(97後香港的英式文化活動:大不列顚的傲慢與失落 攝影/ 秦偉)

傲慢失落與矯揉造作

英超建德

五月二日出版的第53期陽光時務週刊,有一輯照片和兩篇相關文章,題目是《97後的英式文化活動 :大不列顛的傲慢與失落》。照片中的人物是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球迷,相關文章分別為作家評論和攝影師手記。

 

***

首先,想知道照片中是否全部是英國人。從題目看未必是,因為說的是活動。從作家評論看,又好像是:「這些從與中共帝國的殖民地爭奪戰中敗下陣來的英國人,只能在小欖球場上戰鬥然後在場邊買醉」。在攝影師手記中,則模稜兩可:「這些來自各地的球迷以弄潮者的身分介入球賽活動,身穿奇裝異服造型荒誕……….在一浪接一浪嘉年華式的衝激背後,也許是英國人在此時此地再次尋回他們的傲慢與失落。」

為什麼要知道照片中是否全部是英國人呢?若然是,則兩篇文章能對應照片。若然不是,重點只是活動,則活動本身無所謂傲慢或失落,這些都是形容人的態度,從兩文所見,重點亦放在英國人身上。作家評論說:「香港從此必然與他們沒有嚴肅的關係」;攝影師手記說:「Peter 是從前殖民時代的官員,現在回到英國老家生活,可謂無官一身輕,少了當年的一份傲慢」,另如前述:「也許是英國人在此時此地再次尋回他們的傲慢與失落。」

若照片中並非全部是英國人,對作家和攝影師最有利的解釋是:這項有英國人參與的活動,反映他們的傲慢與失落。然而,卻不能從照片反映出來,因為並非全部是英國人,不知哪一張反映,哪一張不反映。

就算照片中沒有其它國藉的人,兩篇文章能對應照片,亦帶出另一問題:在場其它國藉的人都如此打扮參與,如攝影師說:「這些來自各地的球迷以弄潮者的身分介入球賽活動,身穿奇裝異服造型荒誕」,英國人身穿裝異服,非英國人也身穿裝異服,兩者有何不同?如此打扮是否合符反映大不列顛傲慢與失落的最佳解釋,還是只有英國人如此打扮才具有這意義,其它國藉的人同場如此打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辨別兩者不同的意義呢?

*** 閱讀全文 傲慢失落與矯揉造作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你在拍攝什麼?

9E010AF38F0097486FD53374BEE4BAF0

(原文刊五月十一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明報專訊】Robin Williams在電影One Hour Photo(戀相狂)中提及家庭相簿時說:No one ever takes a photograph of something they want to forget(沒有人會拍一些他們想忘掉的東西)。

人總是善忘但又渴望留下美好的回憶,過往我們將個人記憶放在私人領域,例如日記和家庭相簿;相對個人記憶的是公共記憶,這種記憶多涉及較重大的事件,例如 歷史、政治、環境和社會等。但隨覑我們更積極地利用照片保存我們所見的事,現代攝影的社交功能大大提升。當照片上傳至不同的網上社交系統,這種個人與公共 的記憶空間開始融合,兩者變得難以分割,社交網站背後隱藏是一個記憶系統,與以往私密日記和家庭相簿不一樣,儘管不是你的預期,你上傳至網絡的照片總有不 同的陌生人在觀看,網絡上留存的不只是你個人的記憶,還有的是公共記憶。

閱讀全文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你在拍攝什麼?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嗜血的鏡頭

view finder﹕find a view﹕嗜血的鏡頭

【明報專訊】早 陣子無铫一套以男記者與女警察為主角的電視劇有一句對白刺中了我的神經,話說男記者在教導新同事如何當個「好」記者時說:「發生咩事都影鰦相先,見到隻鷹 等緊垂死鮋小朋友都係影鰦相先!」這裏說的應該是南非攝影記者Kevin Carter拍的那張名為《飢餓的蘇丹》,照片內容是蘇丹內戰到處饑荒,一隻禿鷹在餓得皮包骨的女童不遠處徘徊,不難令人想像女童的下場。電視編劇或許認 為這樣的對白能點出普羅百姓對記者的認知,但他未必知道攝影記者在拍攝苦難時面對的心理掙扎與承受的痛苦。現實中的Kevin Carter在獲得普立茲新聞獎後遭受千夫所指,罵他不理女童死活只顧向老闆交差,最後他走向自殺的絕路。

閱讀全文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嗜血的鏡頭

副主席林亦非先生請辭

本會遺憾宣布,副主席林亦非先生已於較早前,以個人事忙及與其他執委理念出現分歧為由辭任,任期於今日(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七日)屆滿。本會嘗試挽留不果,故無奈接受其請辭。今後林先生一切在外行動及言論,均與本執委會無關,特此通知。
根據本會會章規定,執委會空缺將會由執委會選舉最高票落選者,即李澤彤先生(明報)接任。本會將於二零一三年四月十八日,根據本會會章規定於執委會內改選副主席,結果將於選舉後廿四小時內公布,敬請留意。

本會感謝林先生在任期間之貢獻及付出,謹祝林先生前程似錦,身心康泰。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尼日利亞妓女的床褥

尼日利亞妓女的床褥: 文 何家達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

(原文刊 明報星期日生活﹣三月三十一日)

katat_20130331

柯達創辦人George Eastman說過:「We were starting out to make photography an everyday affair, to make the camera as convenient as the pencil.」當第一台柯達相機面世的時候,它的售價大約是人均收入的三倍,Eastman知道要生意成功必須降低相機成本,讓人人都可以擁有相機,成 為業餘愛好者(amateur)。現在是人人擁有相機(手機),但鉛筆已成歷史的年代,但港男港女對照片的追求只是清楚拍攝「我今日食鰦乜№」。
照片到底為何吸引?《紐約時報》訪問了以複雜構圖見稱的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Alex Webb(見注1),被問到紀實攝影與純美學考慮的關係時(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documentary or journalistic content and purely aesthetic concerns in your work?),Alex用他在海地的照片帶出他拍攝時的經歷與想法,「My photographs tend to raise complicated questions rather to give easy answers」。我想,照片其中一樣最有價值的功能就是如此。

閱讀全文 view finder : find a view﹕尼日利亞妓女的床褥

Hong Kong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