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第一期 專題 – 手心的黑色眼睛

Text   :何雪瑩

Photo:王嘉豪、何柏基、Manson Wong、梁偉榮、高仲明

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科技改變了時間的長度,早上的新聞,經網絡傳播,下午已是舊聞。發生的事很多,知道的東西也多。記憶卻像手心上的沙子,捉不緊,留不住。

翻看舊報,整理2012年:反國民教育、689當選、南丫島海難、僭建門上下集、貪曾,茶餘飯後,嬉笑怒罵,扣人心弦。「我城」的說法也許有點彆扭和坐井觀天,拒絕將身份認同拓展至深圳河以北。誠如一位前輩所言,中共愈來愈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著急,愈發將心繫家國植入每個人腦中,香港人感覺愈疏離;他說港人對大陸的觀感有如遠房親戚,新一代尤甚,即便聲援李旺陽亦如是,沒有血脈相連的道德力量將香港和大陸綑綁在一起。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覺得自己食緊花生。


 

開學禮的眼淚

有說反國民教育可能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那些年的夏天我們才剛開始練習往添馬艦的路。記得9月1日是個星期六,八萬人在臨海一片草地上徜徉。竟然因著反國民教育首個大型集會,我們才知道欣賞維港兩岸夜景,可以沒有自由行。

那天晚上Manson Wong就在前台,節目尾聲,差不多離開。一名早已認識的學民思潮成員上前跟他聊天。那時教協理事韓連山跟九名社運老將上台。原本打算動身離開的Manson跟「學民仔」八卦起來擠進攝影記者區。

「韓連山發言沒多久就開始流下老淚來。」「學民仔」問Manson借過他的相機拍了幾張,Manson見台 上一眾人等也紛紛落淚,他請「學民仔」拍幾張,一看,但覺不是時候,才拿回相機,自己操刀。 六十三歲的韓連山宣布絕食。

「當晚大家目標是迫政府立刻撤科,但政府一直沒有任何動靜,對參與運動的人其實很沮喪。當韓連 山走出來宣布絕食,突然間覺得釋放,好似覺得雖然集會即將完結,起碼有人接力堅持下去,但同時間又覺得集會徒勞無功,達不到目的。」這一刻 Manson留意到台另一面的黃之鋒和陳惜姿也哭了起來,連續按下快門,終於準確捕捉二人同時拭淚。 這張照片在網上廣泛流傳。「後來有行家跟我說照片成功捕捉現場大家介乎沮喪和釋放之間的矛盾情緒。」

黃之鋒和陳惜姿在反國民教育大型集會舞台上哭了起來。 (Manson Wong攝)

 

 

國民教育 VS 愛國體現 

反國民教育慷慨激昂洋洋灑灑,梁偉榮獨愛韓連山的絕食照片,「這張照片見到堅毅。」那一刻韓連山已經第七天絕食,最後絕食共一百五十個小時。「絕食者比其他參加者更有感染力,當中韓連山年紀最大,卻堅持最耐。」 身為父親的梁偉榮從反國民教育中喜見香港年輕人開始清醒。 「以前經常批評年輕人政治冷感,但原來不是。」香港社會有時很矛盾,有人嫌年青人政治冷感不關心社會,近年愈來愈多 新社會運動由年青人主導,卻總有一些人跳出來指點年青人太激進,諸多不滿,不應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用功讀書努力向上爬才是王道。梁偉榮不以為然:「每一代人都如此看待下一代啦,都批評下一代太激進,正如我後生時都被上一代話。」 如果國民教育源於中央覺得港人不夠愛國,有學者說,二十四年前的春夏之交香港人真正首次明白「血濃於水」的意義,那是香港人愛國的強大體現。晃眼進入第二十四個年頭,除了每年維園重演「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們每年都在詰問還能做點甚麼。

韓連山當時已經絕食第7天,最後絕食共150小時。(梁偉榮攝)

 

 

六顆骰子的四點

去年六四前一星期何柏基被活化廳幾位朋友邀請出席一頓便飯,席間認識一名北京人。言談間才知道他準備在活化廳展覽兩張從未公開的六四現場照片。

「原來當時北京朋友是解放軍,當天正在北京執勤。他的小隊頭目叫他放下槍桿拿起相機,他目睹所有事情,把相底保留至今。北京人現職畫家,曾把照片繪成畫卻嫌不夠徹底,決定把兩張照片公開展覽。」何柏基身為攝影記者,跟他評估辦展覽的風險。「 我告訴他要有心理準備,他可能付出很大代價,照片卻沒有引起很大迴響。」北京朋友下了決心。

何柏基一直思考還能為六四做點甚麼。6月2 日那天他往文具店買信封,見到骰子,靈光 一閃順便買下。「我把六顆骰子的四點一面朝上,放在充滿煙蒂烙印的垃圾桶上。不想把話說得太白。」至於那名北京朋友,7月時他曾經打聽過,聽說他回內地時只有少許麻煩,被拘留數小時,之後情況如何便不得而知。

何柏基很直接說,對香港未來完全絕望。 「2011年立法會搬遷前有個時間囊儀式,,張文光將佢同民主女神像的合照放進去,活脫脫是個只會懷緬過去常陶醉的中坑,根本不似會為未來奮鬥。2012年就更躁。」

「我把六顆骰子的四點一面朝上,放在充滿煙蒂烙印的垃圾桶上。不想把話說得太白。」 (何柏基攝)

 

 

愈窮愈見鬼

躁的還有高仲明。去年他拍了劏房圖輯,「跟我十年前初入行比,情況更差。」 劏房圖輯本來是工作,後來工餘時間他走訪大角咀、香港仔、深水埗、荃灣等區共二十間劏房。

「當我上到去時我跟一對新移民夫婦打招呼,請他們帶我入房,他們正在打機叫我不要影,也竟然不肯放下手上的遊戲機,著我要影就自己入房個夠。我推門進去,只有一名四歲小女孩,我想這對父母也真不負責任,任由我一個大男人跟小女孩獨處,完全沒有想過保護她。他們也不是那些廿歲不夠不懂事未婚生子的夫妻,兩個都四十幾歲人了。」

高仲明2000年入行。「那時我幻想劏房應該是濕漉漉臭氣薰天,但首次造訪先發現原來幾乾淨。今次影過月租4,000至8,000元的豪華劏房,就真係幾乾淨;但兩三千月租的環境真是極差,情況比2000年更差!」十二年來香港經濟由谷底反彈,,樓價創新高,自由行成行成市,劏房環境卻愈來愈差。高仲明說,愈窮愈見鬼。「那位小妹妹,一出世就要接受命運,大規模改變根本無可能。」

一名4歲小女孩在劏房內拍照,她的父母則在外面打遊戲機。(高仲明攝)

 

 

風景美,人更好

2012年王嘉豪離開港聞攝影跑道,任職副刊攝影記者。「以往港聞日日通處跑,現在副刊工作模式上算是比較穩定,在外跑的時間少了,準備時間更多。」

「我到日本京都府北部丹後一帶的小村落伊根為旅遊版拍照。伊根有個小漁港,我打算跟漁民出海捕魚。那天早上4時我已登船整裝待發,天未亮,又黑又冷,漁民話不多,八人都穿上極厚的保護衣物,低著頭準備,沒多久就出發。凜冽海風迎面刮來,漁民在船中央架起火爐取暖。」

身為副刊記者,王嘉豪驛馬星動,遠近都有他的足印。風景美,人更好,值得記下的事太多。「從他們身上我看見對工作的尊重和態度。大浪在拍打,船在起伏間落差極大,他們卻滿有鬥志,火光映在他們堅毅的臉上,照出不同故事。即使曾有船員的兒子命喪大海,即使風高浪急從未知曉。這是我這一年以來看過最美麗的畫面。」

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攝影記者拿在手心的眼睛,都是黑色。

日本京都府北部小村落伊根的漁民出海捕魚。凜冽海風近面刮來,漁民在船中央架起火爐取暖。 (王嘉豪攝)

 

按此觀看《前線》第一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