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本會消息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攝影記者被推跌發出聲明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有攝影記者今天於旺角行人專區採訪時被多次推倒受傷作出以下聲明: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就今午在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示威中,《壹週刊》攝影記者羅國輝採訪時被示威者阻擋鏡頭並蓄意推倒受傷表示憤慨。

攝影記者的職責是要站在前線,盡量全面採訪每一件社會事件發生的過程,採訪期間遇意外面對危險有時在所難免。惟近日香港演變成肢體衝突之請願示威越來越頻繁,威脅到香港攝影記者的工作安全,令同業們受到不必要的損傷。

本會希望香港每一位巿民行使言論自由賦予之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之人身安全,並強烈要求警方秉公執法,維持治安,讓傳媒可以不受威脅之下確保港人得到適當的知情權。

 

副主席林亦非先生請辭

本會遺憾宣布,副主席林亦非先生已於較早前,以個人事忙及與其他執委理念出現分歧為由辭任,任期於今日(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七日)屆滿。本會嘗試挽留不果,故無奈接受其請辭。今後林先生一切在外行動及言論,均與本執委會無關,特此通知。
根據本會會章規定,執委會空缺將會由執委會選舉最高票落選者,即李澤彤先生(明報)接任。本會將於二零一三年四月十八日,根據本會會章規定於執委會內改選副主席,結果將於選舉後廿四小時內公布,敬請留意。

本會感謝林先生在任期間之貢獻及付出,謹祝林先生前程似錦,身心康泰。

《前線‧焦點 2012》周年新聞攝影比賽結果公佈

由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之《前線‧焦點 2012》周年新聞攝影比賽,評審 於 2013 年 3 月 9 日下午,假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協會會址舉行。 今屆比賽共收到 96 名參賽者合共 1,757 張作品,分 7 個組別進行。經 過 7 位評判共同對每組 3 個回合的淘汰,比賽結果如下:

今年新增設:年度圖片 Photo of the Year

評審的話:

此獎項並不是整個比賽最大的獎項,得獎作品並不一定是整個比賽最優 秀之作品,也不全然是所有評判最心儀之作。「年度圖片」應要承載一 個與港人息息相關的信息,而 2012 香港正值回歸 15 周年,香港人面 對的困難或社會氛圍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一國兩制」,此得獎圖片點出 了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完整得獎作品圖輯請進入以下網頁:

《前線‧焦點2012》比賽結果

評判名單 七位評判如下:

Pedro Ugarte – Photo Director for Asia Pacific, AFP
高志強 – 攝影師
岑允逸 – 紀實攝影師、策展人
陳麗珊 – 出版人
潘達培 –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
曾維德 – 資深新聞攝影師
羅欣欣 – 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 (當代藝術)

恭喜所有得獎者!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會
2013.03.09

香港記者和攝影師於北京遇襲譴責聲明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獲悉,今天(3月8日)下午,港台電視部、無線電視、商台及NOW電視的記者和攝影師於北京採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妻子劉霞期間,在其住所附近被不知名人士襲擊,導致受傷和器材損毀。

本會對於持有合法記者證的記者和攝影師遇襲,予以強烈譴責, 同時對內地公安對不知名人士襲擊記者行為, 視若無睹感到極度遺憾,促請當地執法部門跟進事件, 以及公正調查,並盡快發還沒收的記者證和賠償財物損失。

前線雜誌第一期 – 杭大鵬 我爸爸的最後幾天

我爸爸的最後幾天

2002年9月,我的父親離開了人世。

在醫院裡陪伴他的最後幾天,看著他病情逐漸惡化,意識日漸模糊,我才發現以攝影為職業的我,居然沒有好好的幫自己的爸爸拍張照。隨手用著包包裡的定焦小相機與幾卷底片,紀錄下爸爸最後的身影,也思索著生命的歷程,回憶著父親陪伴下的成長過程。

有人說,攝影記者是「旁觀他人痛苦」的工作,這組照片算是一段審視自我哀傷的過程。每按下一次快門,心裡的情緒都在糾結與翻騰,紀錄下的不止是我爸爸的最後幾天,更是那段日子的內心情感吧。

 

 

[Not a valid template]

閱讀全文 前線雜誌第一期 – 杭大鵬 我爸爸的最後幾天

《前線》第一期 圖片故事 – 印度初體驗 楊德銘

印度初體驗

圖、文:楊德銘

P.1-P.2 A

印度是一直我很想體驗的地方,早已聽聞過各種關於印度的名詞和形容詞:泰姬陵、恆河、咖喱、Sari、種姓制度、印度教、貧富懸殊、恐怖襲擊、牛、蒸餾水、骯髒、性騷擾、Bollywood、甘地、德蘭修女、少年Pi、濕婆神。今次出席在倫敦認識的印度女同學婚禮,更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在四天奢華的新德里婚宴和慶典過後,迎來的是約一星期的自助旅遊,從新德里(New Delhi)出發,先後坐通宵火車和私家車經過阿格拉(Agra)、瓦拉納西(Varanasi)及恆河,再到齋浦爾(Jaipur)和焦特布爾(Jodhpur)。在各種豐富色彩和奇幻宗教的奪目後,是一輪人情冷暖、貧富懸殊和衛生參差的洗禮,這幾乎是旅行印度的必然經歷。

閱讀全文 《前線》第一期 圖片故事 – 印度初體驗 楊德銘

《前線》第一期 人物 – 觀照中反覆自詰 Ed Ou

撰文:何鳳儀

攝影:林亦非、受訪者提供

二十六歲,在香港,許多這個年紀的人還在摸索,躊躇是否應該轉工,盤算如何買樓以及償還那筆隨之附送的二十年物業貸款債。

二十六歲,Ed Ou卻早已拿走新聞攝影最高榮譽的World Press Photo獎項,體現人生的另一個模式。

理論上與拍拖六年的以色列女友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同居,實情是一年返去不夠十次,餘下日子都因工作往不同地方跑,寄住朋友家中,或者索性睡在巴士站。右手戴著兩枚卡通織布腕帶錶,一隻是美國紐約時間,一隻是當地時間;左手前臂內側以黑色箱頭筆寫下的一串數字,是他當時的手機號碼。每次抵達新地方,首先買張可供上網的電話卡,電話號碼就是用這個最可靠的方法記在身上,不會丟失。

這樣寫完又洗、擦掉了又寫上新的,銘刻著Ed Ou在以色列、黎巴嫩、索馬里、也門、哈薩克斯坦、埃及、利比亞、烏干達、加沙地帶和香港的遊歷。

清晨時分,Ed Ou在天水圍天光墟拍攝。(林亦非攝)

閱讀全文 《前線》第一期 人物 – 觀照中反覆自詰 Ed Ou

《前線》第一期 專題 – 手心的黑色眼睛

Text   :何雪瑩

Photo:王嘉豪、何柏基、Manson Wong、梁偉榮、高仲明

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科技改變了時間的長度,早上的新聞,經網絡傳播,下午已是舊聞。發生的事很多,知道的東西也多。記憶卻像手心上的沙子,捉不緊,留不住。

翻看舊報,整理2012年:反國民教育、689當選、南丫島海難、僭建門上下集、貪曾,茶餘飯後,嬉笑怒罵,扣人心弦。「我城」的說法也許有點彆扭和坐井觀天,拒絕將身份認同拓展至深圳河以北。誠如一位前輩所言,中共愈來愈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著急,愈發將心繫家國植入每個人腦中,香港人感覺愈疏離;他說港人對大陸的觀感有如遠房親戚,新一代尤甚,即便聲援李旺陽亦如是,沒有血脈相連的道德力量將香港和大陸綑綁在一起。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覺得自己食緊花生。

閱讀全文 《前線》第一期 專題 – 手心的黑色眼睛